01
先来来算算帐。
(资料图片)
一本书原本定价68元,电商常规5折销售,售价34元。现在要取消折扣,保持全价卖,那还按68元定价卖似乎有点不合适,改成定价50元来卖吧。
售价34元,贵吗?5折34的书只比一样东西贵,那就是比4折27元的书贵。34元到50元,不多吧?
变价成本利润表
(成本不含编、校、审、设计、翻译、营销费用)
假设原定价68元的书,4折供货,45折销售,毛利=供货-成本=10.9元。现在改为定价50元,85折供货,95折销售,毛利=25.8元。售价涨了50%,利润翻倍。
这是涨价吗?是也不是。对于线上平台购买新书的消费者,这是涨价,但是对于线下书店的消费者,这是降价,有望令线下书店的消费者数量上升。
这样的变价,可以给线下书店、二手书、借书、电子书、听书留出定价空间和生态位,更能给出版方自身留出利润,留住人才,留有探索、尝试的空间,避免了靠理想吃饭,留不住人,产出不了好产品,恶性循环。
此外,落实价格保护,能让价格营销不再强势,让内容营销重新得到重视。
02
各种折扣、价格营销不再影响读者的购买选择。节日促销不再重要,图书不再存在购物车里,购买转化更快。
出版方、渠道方、作者方的内容营销增强,无论读者购书、读书与否,都能接触到更好的内容。更多更好的内容也能带动更多读者间、读者与作者间的评论和交流。
线上线下购买价格无差异,而线下书店的逛、选体验给购书加分,读者可以更快乐地逛书店了。
在线上书店,如果你用的不是VR或者苹果的Vision Pro之类的设备,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就是你的视野大小,大大的价格,小小的封面,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封面上写了什么;
而在线下书店,一排排主题相近的书被陈列在一起,逛书架选书时,视野内有数十本书的封面或是书脊。
在线上,商品页面会提供拉页详情页,或是内容简介、作者简介,但是纸书不会有试读,你不知道吹得天花乱坠头衔一堆七十亿人推荐的书到底写了什么。反而是电子书可以试读开头,如果是借阅会员,甚至没有试和读的界限;
但是在线下,你可以把书打开,读一读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和腰封内容,翻一翻书的目录、段落。也许没能找到想买的1本书,但是离店时带走了3本意外惊喜;
渠道与出版方的供货折扣仍然是博弈点,供货折扣决定了双方的利润。
渠道不必担心其它渠道的价格营销。电商平台不必担心直播带货的低价。
线上渠道由于折扣取消,实际售价上涨,一方面减少了互相比价压价的投入,一方面需要提升线上服务体验来获客和提高转化。可以发挥规模优势和平台优势,找到更多的带货、分销方式。与此同时,渠道可能需要更多的定制化产品、赠品,以吸引消费转化。突出自身特色。
由于纸书定价下降,线下书店获得了实际的降价优势,加上线下体验的加分,能让书店行业复苏。当书店的主业获利,客流上升,客流即“财流”,无论是自身开展其它业态,还是在商业地产上引流,都大有可为。
如果消费端面对新书涨价有压力,二手书市场可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渠道或者出版方可以入局,一方面获得规模优势和经济利益,一方面讲好可持续发展故事。
在变价变革过程中,出版方需要明确和坚持自身的利润率。在与渠道合作时,守好自己的供货折扣底线,避免自己沦为“代工厂”、产品沦为获客工具和流量工具。
出版方的自营发行与其它渠道在销售端是同一价格水平,出版方作为内容生产的源头,把握优势,做好内容营销,为自身引流,留住一部分发行利润。
出版方给自身留出利润,留住人才,留有探索、尝试的空间,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不断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不要说推倒定价折扣体系、从头再来好难。低价、折扣、限价、破价问题,难道不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没在喊吗?喊破喉咙,破喉咙也没来救你啊。
图书价格保护机制不是连年常提吗?真的实施了,还不是总归要做?不能是光说不练,光喊口号吧?是骗别人还是骗自己?而且,面对现在的低价、折扣、限价、破价问题就不难吗?都好难,都要做,不如现在就开始做。
在我看来,价格体系混乱带来的定价、折扣问题是出版业中的毒瘤。而深究下去,出版业物质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守住价格底线。
守不住折扣就是守不住利润,看起来售价从55折变成45折只降了10%,但利润可能降了40%。
图书价格保护机制可以通过取消终端的销售折扣来影响整个出版业的环境,总结来说:
其一,读者端的消费选择不再被折扣营销所影响,同时内容营销会更被重视。
其二,出版方可以通过自营发行销售来获得足额利润,并以此减弱其它渠道发行方对自己的压制,减弱强势平台、带货方对自己利润的剥削。
其三,出版方的利润空间提升,为自身和员工发展创造良性循环。
希望能有更多人意识到价格问题、利润问题,以及分配问题。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
标签:
相关新闻
保险时讯
08-29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